Archive | 人在旅途 RSS feed for this section

告别

20 2月

华泽在叙利亚

风,请将我带走吧
我愿做一缕花絮
随风而逝
我无法承受空气的重量

冬季太长
漫天的雪压伤了我
雨水让我窒息
我只想随风而逝

我将把自己交给风
远离尘土
留下所有的果实和花瓣
花絮就是全部

我只想随风而逝
飘过高山和海洋
我会思念大地
但,那是自由的代价

泥土太肮脏
花絮没有故乡
我住在风中
飘泊就是我的人生

我不知道风
将把我带去哪里
只要你感受到风的轻抚
那就是我的爱栖息的地方

刘霞摄影展“沉默的力量”

11 2月

有外国朋友问我,这些作品在表达什么?我说,展览的标题是最好的诠释:沉默的力量!

2012年2月9日,刘霞摄影展在哥伦比亚大学意大利学院举行


黎安友教授(右二)、策展人盖伊先生(中)在开幕式上

纽约—十月雪

29 10月

纽约下起了大雪~
前几天,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雪,以为是雨夹雪那种,没想到是大片大片的雪花。才十月份呢,太夸张了!

我家后院的雪景:

雪花曼舞,好漂亮啊!我在街道上撤欢:

祭奠田青——记十年前的那次遇难

26 8月

2000年8月26日,永远难忘的日子,那天,我平生第一次亲临死亡,遇难者是我的同事,一名优秀的摄影师——田青。

那年春天,我所共职的电视台筹备拍摄大型纪录片“丝路千秋”,讲述丝绸之路的过去与今天。为那段历史所吸引,除本台创作力量之外,应召而来的还有各路英雄豪杰,田青就是其中之一,42岁的他来自延安电视台。

那是我十几年工作经历中最心怡的一个团队,由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组成:都喜欢历史,都喜欢西域,都喜欢探险。总导演是拍摄过著名人类学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神鹿啊神鹿》的孙导;导演组有社科院人类学所的苗苗、北京广播学院的小林,舞蹈学院的小丽···;摄影组聚集的神人最多,有四次分别从不同道路步行进入西藏的德东,有跟踪拍摄藏羚羊十年之久的宇军,有日后获得法国伊文思纪录片奖的冯雷、小关···,这个摄制组有40多人。抱歉,有许多人的名字现在我已经记不起来了。

记得田青是较晚加入的,他来时,我们已经完成了前期策划、采点、脚本等工作。很快,我和小林就飞往甘肃兰州打前战,而大队人马则跟随吉普车、卡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奔赴而来。

我和田青共事的时间其实很短,只有不到20天。他个子高大、结实,是典型的摄影师形象,记得开始时田青是担任摇臂拍摄的,好象是开机的前一天才决定由他负责航拍。

8月25日晚上,在下塌的宾馆开拍摄前的准备会议,彻夜未眠,田青坐在我的旁边。因为太疲劳,别人发言时我闭着双眼,他拍拍我,像个大哥哥似的悄悄说:累了?边上躺着去。

写这篇文章时我使劲地想,再也想不起有关田青的更多细节。我对田青的所有记忆,似乎都定格在了8月26日这一天。

这天一早,摄制组赶往甘肃省博物馆拍摄“马踏飞燕”,此前因为拍摄批文出了问题,“马踏飞燕”的拍摄险些被取消,经过一天一夜紧张的协调,昨天晚上,我们终于得到放行的通知。也许是开机第一天的缘故,整个拍摄场面有些混乱,不过总算顺利完成了拍摄任务。紧接着,我们赶往兰州郊外的黄河大桥——航拍车队过桥的场面。途中,坐在我旁边的田青说:今天太乱了,别出什么事才好。为了缓解紧张,我岔开了话题,问他现在延安是否还有窑洞?他说以后带你去看看。

不久,我们到达了事先定好的起飞点,进行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摄制组在做拍摄前的准备)

8月26日上午,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是一个适合拍摄的好天气。

这次航拍与以往不同,我们选择的飞行器是动力伞。为此,摄制组专门派了两个年轻人去学习动力伞的驾驶。动力伞一般用于旅游项目,驾驶员在前,游客在后,两人用米字型安全带固定。它可以超低空飞行,仿佛鸟的视线。不过考虑到拍摄的便利,摄制组在定购动力伞时请厂家为我们做了改装,驾驶员在后,摄影师在前,为了不障碍摄影师的操作,还将前座的米字型安全带换成了一字型的。

一切准备就绪,此后的试飞也很顺利。准备开拍了,航拍组留在原地,其余人员与车队开往二公里外的黄河大桥。车子发动时,我向田青招招手:田青,田青,你要注意安全,保重!他站在动力伞旁,微笑着摆了摆手。

黄河大桥,是一座斜拉式的吊桥,两边高高的桥墩,拉起数十根钢索。按照预案,航拍为主机,地面两个机位为辅机:我带一个摄制组在北面的桥头,另一个摄制组在北面的河滩上。车队在大桥南边整装待发。总导演手执对讲机站在我旁边,下达了正式开拍的命令。车队缓缓起动,动力伞从远处飞来,从大桥上空飞驶而过···飞得太高了,在我的镜头里滑翔伞只有一个小点。当它在远处绕了一个弯再返航时,是逆光飞行。总导演指挥:低一点、再低一点。车队退回桥南,重新启动。动力伞再次进入我的镜头。谁也没有注意到,离黄河大桥不远处的那根高压电线。

毫无准备地,动力伞撞到了电线上,然后升起,趔趄着向前冲去,再次撞到了黄河大桥的斜拉杆上。只见一个身影像炮弹一般弹出,在我的镜头里,像放慢的画面,呈弧线型飞翔,飞过高高的桥墩,飞过我的头顶···直直地落在了满是鹅卵石的河滩上。天哪,是田青!!!

所有的人都向桥下冲去,一片叫喊声。摄像机不知什么时候到了我的手里,拎着它使劲地跑,却怎么也赶不上狂奔的人群,双腿一软倒在了地上,护着摄像机,爬起来继续跑。等我跑到河滩上时,守桥部队的官兵们已经把田青抬到岸边的吉普车上。望着疯狂开走的吉普车,我的脑海一片空白。

记不得是怎样回到宾馆去的,事故的细节是在后来同事们的讲述中拼凑起来的:驾驶员因为米字型安全带的保护,他和动伞一起挂在了黄河大桥上,守桥部队帮助他安全落地;田青因为一字型安全带断裂而被弹出。虽然是从高空坠落,他却并没有什么外伤,但身体多数骨折,内脏全部破碎。在车上,小丽抱着他的头,孙导抱着他的腰,五官内流出的血染红了小丽的衣裳。送到医院后没有经过任何抢救,医生断定他在落地的那个瞬间已经死去。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料理后事:台里派来了领导;去接田青的妻儿;拍摄工作全部停下···冷静地处理着这一切。每晚,和三五个同事悄悄跑到医院的太平间,洒一瓶白酒、烧几刀纸,默默地坐一会儿,听那老掉牙的冰柜发出震耳欲聋的启动声——田青就躺在那里面。


(陪伴田青)

更多的时候,是大家挤坐在一间房里,谁也不说话。爆发是在两天以后,我把8月26日拍摄的录像带拿出来回放,又看到了那个瞬间,还有我拎着一直开着的摄像机奔跑的情景,摄像机拍到的都是地面,奔跑的脚步,尘土,以及我自己的尖叫声,绝望的重复着同一句话:天哪,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头冲进洗手间,嚎啕大哭:田青死了,他死了!一个健康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生命竟然如此脆弱。转瞬之间就与我们阴阳两隔。

之后漫长的日子里,我夜夜都做同一个梦:田青的身体像慢镜头一样,呈弧线型在天空飞翔···我多么希望那只是一场梦,一觉醒来,什么也没有发生。

十年来,我一直反复问自己:为什么事先没有发现那根高压线?为什么没有考虑到逆光飞行对驾驶员视线的影响?我可以阻止事故的发生吗?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我知道的是,田青死了,我却还活着。


(布置灵堂)

(告别田青)

我想在起飞前,田青一定是有预感的。小林告诉我,当动力伞发动后,他在旁边来回踱步,等坐上去扎好安全带,还犹豫了好一会,才接过助理递过去的摄像机···我不知道在动力伞与桥索相撞的那一刻,田青是否失去了知觉?我希望是的,否则,他在天空独自飞翔时,内心该是如何的恐惧啊。

在兰州停留了近一个月,安顿完田青的后事,犹豫是继续拍摄还是撤回北京?


(去事故现场祭奠田青)

(与守桥部队官兵合影)

在决定撤回北京之后,我和同事再次来到黄河大桥,向守桥部队的官兵致谢;在桥上插上一束野花;我折了18只纸船,纸船上有点燃18只蜡烛,将它放入湍急的黄河,让小小的船儿随流而去。上面写着:田青,走好!

那天晚上,几个同事去了兰州的一个酒吧,有人提议喝点白酒,服务员说这里不供应白酒,我们告诉她: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们非常想喝白酒。小姑娘被我们说服了,到旁边的小店里帮我们买来了几瓶二锅头。大家边喝酒,边东拉西扯地说着不相干的话。突然,酒吧里响起了《神秘园》,那天簌般的音乐轻轻飘来,仿佛是专为田青而做的安魂曲。听着听着,所有的人都流泪了。大家沉默着,不知道该如何互相安慰,我们被悲痛压倒了。从此《神秘园》成为我心里的一曲婉歌。